留学文书实用写作技巧 什么番茄炒蛋思维写作法

文书和标化,永远是压在申请者心头的两座大山。一个寂静的夜晚辗转反侧叹息连连还无限接近秃头的留学生/准留学生,要么是在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标化上不去,要么是在思考自己的文书好不好,要么两者都有。与标化不同,好的文书的标准不仅难以量化,且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被当作一种申请“玄学”。文书的玄学程度,甚至可与一盘番茄炒蛋媲美。如果把写文书当成烹饪,写一篇好的文书就是做一盘好吃的番茄炒蛋。可是究竟什么叫“好吃”?谁来决定这样的一道菜好吃还是不好吃?

假如说你辛辛苦苦做了一道甜口的番茄炒蛋,结果吃饭的人是咸口,还问你为啥没放葱花,那么你这道番茄炒蛋就必定是一道难吃的番茄炒蛋吗?所谓众口难调,世界上没有一道菜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正如没有一篇文书能让所有招生官都满意

让留学生在写文书的过程中更加迷失的,则是写作时的焦虑和完美主义。动笔前的头脑风暴更是让留学生痛失了无数头发。选择合适的文书题材,事实上和选一只好番茄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度也绝对没有各位想象的那么夸张。

话不多说,我们来找一只味道不错的好番茄吧!

选材几乎决定了文书的一切。从最核心的观点到叙述的方式,无一不围绕着文书作者选取的事件。如果你是动漫里的传奇高中生龙傲天,自然能选出不少有戏剧性的事件好好描写,可惜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不是文艺作品,一下笔去写就容易沦为平淡和琐碎,难以表现出张力。

在这里我想列三个好素材的特点:真实,新鲜,以及饱满(这三点也适用于一只番茄)。

我眼中真实的文书素材,不仅限于“真的发生过”这一点,也许用诚实来形容更恰当一些。文书和申请的其他部分不同,它是让招生官看到过程而不是结果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文书有真实感,首先就要诚实地写下自己的动机、想法、感情,以及这些和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不要夸大。是番茄那就是番茄,不要拿着个圣女果把它吹成一个番茄。有些申请者会觉得强调甚至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者当时面对的困境会博得招生官的好感,但在招生官眼里,这么做基本上和在文书里写“我想被拒”没区别。

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就要尽可能写小而具体的故事,这样既不会容易失控,也更突出了自我。

就在去年,我想在主文书写一写自己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可是上手就写什么新闻上的社会不公、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的话,总感觉很空泛模糊,没有切身的实感,所以我灵机一动,写了“我妈让我关窗帘但我就是不想关”的故事

文中我大致描述了一下事件经过,以及思考为什么她会认为女生独自在卧室里不关窗帘就是“不知廉耻”或者“想给别人看”,最终把我之后做过的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在公众号写文章)和这个小事情串联在了一起,写成了一篇主文书。

我并没有强调“女权主义者好惨呐天天被别人误解”,或者自我吹嘘说“你看我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多么的牛X”。我所有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这一件小事可以推动我去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为什么我要主动作为女权主义者发声和做事,还有遇到分歧后我自己的一些反应和解决方式

我的想法和行动不是完美的,但我要尽可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在我眼中是合理的。我认为这就是真实的部分。

我想说的新鲜,包括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上的“新”,事件发生的时间离下笔的时候越近越好。有些同学拿到文书题目上手就是一句when I was a child,感觉就是招生官问你要一盘番茄炒蛋,你拿出了你珍藏十年的老番茄准备让招生官当场毙命……

这并不是在否认申请者叙述童年经历的自由。我相信很多人童年里都有让人难忘的经历,但读者最想要看到的一定是你现在的自己,以及透过现在看到的未来。

文书需要聚焦在当下,需要理清楚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尤其是你的过去如何带来了现在的成长),不是沉湎于往事。

番茄炒蛋

二是创意,除了事件本身有独特的地方,文书素材应该体现你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可以理解为“除了你以外,别人可能想不到或者未必能做到的事情”。

我个人最常用的方法,是试图在看起来没有太大关联的事物中解释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说讲解写文书和番茄炒蛋有什么关系。当然,要建立这种联系,离不开有逻辑的想象,不能靠单纯的臆想。

就拿番茄炒蛋和写文书来说,我认为它们都需要“新鲜”的素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两者都是容错率高,风格各异。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这两者表面看来毫无关联,所以当我用自己的想法把它们放在一起,文书写作就从枯燥的任务变成了有趣的游戏。简而言之,我用番茄炒蛋重新定义了文书,这大概是我最享受的部分了。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留学文书的同学们,可以选择专业的留学文书写作平台,

会根据每一位申请者的背景量身定制文书,确保原创,绝不套用模板,帮助大家提高文书质量,斩获梦校Offer!

所谓饱满,我认为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让招生官印象深刻的角色,让招生官意识到你是一个完整的人在申请一个学校,而不是某个奖项/活动/高中/课程/标化的附属品。

想要加深形象,创意是一半,另一半则是鲜明的自我,通过文书中故事的曲折来把自己塑造成鲜活的主角。形象之外,饱满还代表了文书的深度,这也就意味着写文书时选取的事件要有经得起推敲的特质,允许招生官在阅读时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和“然后呢”。举个例子,假如说我现在需要写一篇文书展现我对写作和文学的热爱,那么我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热爱文学和写作?

2. 我为了这份热爱做了什么?

3. 他们对我和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将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整合成我与招生官的对话,大概类似于这个样子:

招生官:你喜欢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

我:我喜欢的专业是英语文学,因为在我眼中文学是一门用文字向内反思和向外沟通的学问(此处省略N字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很多人可能认为文学就是看看书写写字,没有什么很实际的作用,而在我看来阅读和创作文学可以真正地改变自己和别人的想法

假设世界上不曾有莎士比亚,我们使用的语言会不会变得单调?没有道格拉斯的自传,奴隶制会不会结束得更晚?没有反乌托邦文学,世界上会不会少了几个反叛者?

文学非常注重共情,作者在创作时就是借文字把感受和思想放进了读者的脑子里,可以动摇他们原先的想法,也可以提供新的视角,更可以让他们真的把想法付诸行动。它和所谓的“硬科学”不同,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难以被数字和标签定义,所以我喜欢文学。

招生官:然后你做了什么呢?

我:我高中老的文学社更像是一个教授学生如何写应试作文的社团,之后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希望改变大家“文学=作文”的看法,创建了新的文学社,收集学生和老师的作品,靠贩卖出版的校刊为社团赢得了经费。

招生官:你这么做有了什么样的效果?

我: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尽可能以各种方式说服校园里的人“写作其实适合所有人”,同时也找回了自信,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定位(中间过程省略)。我曾经为作文分数背后的含义而烦恼,但通过和其他作者不断地交流和修改,我发现对好文字的标准比我想的还要多样。

追求分数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但仅仅一个分数是非常抽象的,重要的不是单纯掌握获得某个分数的技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怀疑它背后的定义。

你看,我并没有说我的英语分数有多高,我的作品是否获得了奖项,甚至都没说我的社团赚了多少钱。前两者其他材料已经讲了,不需要再提一次,后者我认为不是重点,也不太能体现个人特质,就没写。

有些同学可能为了体现自己的优秀,往文书里塞进去一堆精彩的经历,结果文书就成了散乱的流水账,没有凝聚在一起。

能做一堆事情还毫无半点感想的,那是流水线机器,不是活生生的人。想让招生官看到你,就尽可能在文书中避免简单的量化和贴标签,通过写下你的想法和行动,和招生官说一声“嘿,我可比你想的还要复杂还要有趣”。

读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多多少少感受到被文书虐的乐趣(?),然后写出一篇和番茄一样多汁又有味道的文书。我相信文书和招生官的喜好是有迹可循的,它不完全是所谓“玄学”、“概率”,更不是远在高中生思维和写作能力之上的任务,所以要有信心。

如果一般人不会为自己挑不好番茄、做不好番茄炒蛋而陷入自我怀疑,那么我想准留学生也不应当因为几篇文书就灰心丧气。

毕竟,你已经有了一只好番茄,何必为自己做不出番茄炒蛋而发愁呢